麒麟生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0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孕不育患者社会心理特点及其影响

[复制链接]

0

主题

652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7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16 20: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于社会、医疗、环境等因素,近年来不孕患者的比例明显增加。社会心理因素虽然不是直接的病因,但是大量文献结果显示不孕患者具特有的社会心理特点,在不同时期又有着特征性的变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治疗结局。为了进一步研究患者社会心理状态与治疗进程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笔者查阅相关文献作一综述。期望为医疗机构提供相关的信息,提倡开展对不孕患者的心理咨询或治疗,缓解患者的社会心理压力,使之更好的接受治疗,提高妊娠率。* K0 ?6 ~5 s- d! x
% k0 z( D! Y- i+ A
  不孕症指有正常性生活而未采取避孕措施≥1年未妊娠或未生育者。据统计,我国育龄妇女中,大约有10%~15%的人患不孕症;而男性的精液质量由于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有明显下降。目前,不孕患者的社会心理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拄。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心理因素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而且同时还影响了不孕症常规治疗的疗效,其中包括对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1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8 |: V7 K, K8 p. T

) y3 _! d' d; Z  一、不孕患者社会心理压力来源# L# M! }2 y* b: l; N, C: H* B
" n% V2 z  t' M# G; Q) _
  生育本应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能力,一对夫妇结婚以后,自然就面临着生儿育女的问题,孩子将是他们以后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在现代社会中,某些夫妇决定终生不要孩子也应该出于主观愿望。然而一旦被确诊为不孕症,也就被剥夺了主动选择的权利。同时,社会对生育儿女有关行为所持的态度是积极保护的;相反,那些经过自愿选择不生育或经历不幸的不育患者,常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与同情,甚至在某些社会是不允许自愿选择不生育的。所以,不孕患者通常都怀有许多复杂的心理特点,普遍反应在被确诊后承受了很大的社会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有以下几个来源:' P% H8 q4 b. q( f- N  J$ t
( g: w$ t9 n9 I
  其一,是自身的生育要求。渴望有自己的孩子,同时证明自己作为一个常人具有常人的生育能力。( W% A0 M( l7 _3 x

! Q9 C! ?( ]2 v, V" g* M, A5 L  其二,可能来自身边的亲人、周围社区的同情或鄙视口。在中国,因为封建思想在许多地区,尤其是某些农村,传宗接代的任务还是根探蒂固的存在于人们心中,此无疑使不孕患者背负了很大的压力。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礼教也迫使他们要承受身边许多人尤其来自家庭内部亲戚朋友的不理解,主要是配偶及其父母对自己的指责或谴责。' K1 s' J- d& v) b5 Y( m

  W  u0 M$ D5 O9 V6 h, V  其三,源自自身有限的承受能力。患者对自身疾病有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这种压力的来源之一。被诊断为不孕症的持续时间长短和病因的不同、患者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治疗过程的不同都会影响患者所承受的压力。比利时学者Demyttenaere等研究发现有排卵障碍的患者较输卵管原因者表现出更强烈的紧张与恐惧感;患者及家庭成员文化水平越低,患者所承受的压力越高。而Eugster等发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期待更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比如接受IVF-ET治疗的患者在胚胎移植后等待结果的两周内,许多患者承认自己非常紧张,甚至影响睡眠与饮食。而一旦得知治疗失败,患者主述常产生恐惧感,有点不愿接受现实。1 ^. I  i' e9 q. {9 k6 J- X3 C9 u
2 f/ f6 M5 ~' t: D& [$ T9 ]
  二、不孕患者普遍的社会心理特点6 z  _/ ~3 `5 u+ Z
- [5 V' l! f% ^* s9 v& M
  当被告之患有不孕症后,患病夫妇尤其患者通常会产生复杂的感受,引起许多微妙的心理变化。- w1 ~% b( e3 P
' M, m, m3 l: M" `! l$ `$ K! w& V0 v  Z
  1、孤立感 即使在当今时代,不孕症仍是一个私下里和令人难堪的讨论话题。被确诊患不孕症后,患者夫妇通常选择秘而不宜,试图摆脱社会活动和引起他们痛苦的人和事,因此易产生孤立感。
7 ^) k: |7 d& G' |* \# S
0 ?5 L. r/ r5 n3 I8 N  2、易受诱导性 有研究对不孕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了描述性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的个性中具有易受操纵性,易受诱导性。
' }  T  x- q- t& i& K1 u' ?+ Q+ F! n" m3 |4 \" C
  3、处事偏激 有研究发现,不孕患者表达感情的方式偏激,对自己病情的认识不够理性。没有人会想到自己会得不孕症,因此第一个感受便是意外感,他们无法接受这个事 实,于是他们采取否认的态度来进行自我防卫,直到一步步完全接受这种不幸。另外,多次的不孕症检查,尝试性的治疗,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和命运也表现出不理智,这些患者常表现出无法接受医生以及身边的人对他们病情的客观评价。多次治疗的失败使他们变得怨天尤人,甚至开始否定自己的一切。5 a8 r4 @3 o2 B. J" Y

* \: Z* D+ e# ]" Z* H5 }  4.敏感 不孕患者对配偶与身边的家人依赖性强,处事优柔寡断,而且非常敏感。
8 q8 k# N2 r+ M# b8 h$ I3 P
9 x9 [! h* O* O5 Q* f. e  5.负罪心理 有研究表明女性患者在夫妻两人中的地位通常较正常夫妻低,经常受到配偶的责备,有的患者开始联想自己做过的一些令人内疚的事,认为不孕症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产生负罪感,甚至被认为不是真正的女人。这种情况在某些男性患者中也有,他们会因此怀疑自己的男子气概,产生对妻子的强烈内疚感。
7 E. K- ?& c% ]6 D2 M! W0 c" m: K) x
  6.痛苦感 在最后确诊不能生育或夫妇最终放弃探求怀孕的努力后,必然产生一种不可避免的痛苦感。在回避、否认、愤怒、负罪或悲痛以后,患者感情上明显受到压抑,而在压抑的背后同时潜伏着强烈的恐惧感。早在1985年,Freeman等就选择了200对在美国持续进行IVF治疗的夫妇,开展了一次临床社会服务,提供有关的咨询。他们与患者夫妇谈论各自治疗不孕的经历,对治疗的期望,以及对于妊娠成功或失败后的打算。另外,专家们还询问了患者如何处理所面对的精神压力。其中45%的女性患者和15%的男性患者认为被确诊不孕是自己生命中最痛苦的经历。
( W3 j+ K$ S& T& B, \  z8 Y) S5 V8 _) Q3 y* O
  7.抑郁 许多妇产科学家利用心理量表调查分别记录了不孕夫妇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三个不同时期的悲伤、抑郁情况,发现治疗后未能成功妊娠的患者表现得尤其悲伤,情绪低落,通常这些病人习惯采取自言自语或者、睡觉来孤立自己,逃避现实。Litt等报道大约25%的女患者在IVF失败后表现出抑郁症的症状。6 B6 p# y2 @7 a: I% K. e

$ U7 w  v1 ]* Q  三、不孕患者社会心理变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C* @$ s1 |  P: o

$ p0 h* @+ ]- P& z3 P( z3 K' B& \  患者的社会心理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家庭生活、婚姻关系。一方面不孕患者渴望配偶对自己的温存与精神上的支持,但是却因为负罪心理,在处理夫妻间关系时表现消极态度,从而造成不孕患者夫妻间感情联系较薄弱,对婚姻现状和性生活不是很满意。英国专家Slade等利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表(Minnesota multphasic personalityinventory,MMPl)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评分,包括抑郁、疑病及人格内向等,结果表明患者的MMPI评分较高,表现出来的改善夫妻关系能力较低。Antinori等利用90项自评量表(SCI.-90)得到患者的应激能力评分较正常的对照组得分高,而且发现患者的婚姻状况较对照组不稳定,性功能也有所下降。另外有人对自然妊娠与经过治疗后妊娠的妇女进行配对,即令她们具有相似的人口学特征、宗教信仰、同等的教育程度与经济水平的条件,然后观察两组对象妊娠不同时期心理状态变化的不同。结果显示,经过IVF-ET治疗获得妊娠的妇女与丈夫的婚姻生活质量水平较低,对两性生活冷淡,夫妻之间的生活缺少浪漫情趣;而且这些患者一旦妊娠,表现出比较容易满足现有的婚姻状况、性生活质量和频度。另外,患者通常对自己妊娠期间体重的变化以及丈夫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的在意相对较少。治疗后妊娠的妇女应激能力明显较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下降,随着妊娠进入后期,她们表现出自尊心增强。有许多研究表明,患者的心理变化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不孕症治疗的疗效,包括对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治疗结局的影响。
3 Z& R+ ]  v* H( p& |/ j( n! i
$ |% \9 M' D$ V# K6 B  四、不孕患者的心理治疗及其面对的问题
4 ]7 ~; G% T& v  B1 g
* @9 y" [" o' l, p, {  由于这类患者群特有的社会心理特点,许多有关的医疗机构建议并实施对患者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一方面缓解患者的压力,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改善家庭社会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协助不孕症的治疗,包括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比如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以便为不孕症患者创造更多的成功受孕机会。现在的实施情况以及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服务的确在这两方面都起到了正面作用。
' N& d8 E: `' w8 O/ P& C: w- X- d/ v2 U' _- t' P
  目前为不孕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形式有多种,包括心理专家门诊、创建报刊杂志专栏、组织患者互帮互助俱乐部、电话或网络提供有关咨询信息等。而且对于每个病人,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社会背景、病因以及所处的不同治疗时期,考虑给予不同方式的心理治疗。9 Z5 z: h$ B  Y; @* M
* k, }5 |1 i# C
  但是迄今为止对不孕患者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存在许多问题,使得心理咨询并没有得到广泛接受:1 a' T1 F* T  q" X# p9 M. {

; ~* A, [7 R9 Z8 f& x9 g' ~  1.部分患者不主动接受心理咨询
7 x' O) Y4 E* ?9 ?" d$ r& Z2 a
2 |* d0 P+ Q) k: t5 V  许多患者认为不孕症是一种身体的缺陷,觉得和陌生人公开讨论自己的缺陷很不自在。而认为与家庭成员(主要指配偶)的商量能比较有效缓解心理压力,不需要外界提供此类服务。尤其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患者的文化思想尚处于落后状态,所以更加无法公开自己的缺陷。另外,许多患者对通过何种渠道获得相关咨询信息及心理咨询所需的费用不清楚,也是造成不愿主动接受心理咨询的原因。
' V8 L' x" a  I7 Y' _% _- G1 X/ L  m
2 z3 @2 L4 d( l. a* M  2.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信息不充足
5 _9 z$ R' O; e0 h& P" t- E7 V, p
  (1)心理学虽然已开始在临床上应用,但是在不孕症治疗领域中,对这些患者特有的社会心理特点还不了解,所以无法很好开展。(2)许多不孕专家更多注重传统的药物或手术治疗,对心理学知识掌握应用不够,对于患者的社会心理特点在治疗中的影响不够重视。(3)针对不同性别、不同社会家庭背景、不同病因、不同不孕史及治疗史的患者应提供不同的咨询信息,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对医疗人员要求较高。所以如果没有接受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无法很好地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但是目前国内外均未出现此类专业人员。
$ I6 Z5 ~+ i+ Q% l- q
: O1 N4 z; ^! D6 }3 p, _  3.治疗效果有限 从目前国内外有关医疗服务机构开展的相关工作情况以及所得到的实际效果来看,心理治疗对不孕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对不孕症的支持疗效也甚微。3 x7 V3 y& [  J* P# t
! ~# R+ v  l4 C1 _& q
  由于上述种种问题,对不孕患者提供社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机构还需要作大量工作。比如,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包括心理学和不孕的治疗等;健全卫生医疗系统的服务机构;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等等。4 t  f% I+ ]! n; V
, l: a6 T( _. ?# [  m0 F8 N6 ]
  综上所述,不孕患者的社会心理压力较正常生育者高,患者常表现得容易紧张,有些患者甚至出现抑郁症的特有症状,比如睡眠障碍、消极厌世、焦虑等。而且,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不同性格、以及不同治疗周期和不同的治疗结局,患者常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同时,患者的心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治疗进程和治疗结局。有关医疗机构对不孕患者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如何更好地使患者主动接受心理治疗而无后顾之忧;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案;如何使心理咨询合理辅助物理治疗;具体的咨询内容和专业知识的通俗易懂化等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麒麟生育论坛  

GMT+8, 2024-5-16 05:48 , Processed in 0.052783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